近些年为了“尽快”提升男足成绩,足协可谓煞费苦心,怎奈事与愿违!在一切为足球健康发展的口号下,层出不穷的奇葩新政却接连应运而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世预赛输给新西兰之后,主打小、快、灵风格的国足“痛定思痛”决心强化身体和力量,特别是提升空中轰炸能力。
随后在1985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提出进一个头球算两个进球(此规则后经证实,仅限于联赛积分榜两队同分时比较进球数,1个头球相当于2个进球)的激进政策,上有所行,下必效之,各队纷纷培养高中锋,虽然1:2举措仅持续一年便被废除,但青训盲目追求高大、强壮的风气依旧延续至今,并且在是很长时间偏重头球得分,也让男足一度被戏被称为“头球队”!
再到2005年、2017年相继在中超联赛推行U20、U23政策,初衷是希望保障年轻球员上场时间,从而通过实战积累经验,“拔苗助长”因果利弊暂且不谈,单单说这一政策严重脱离实际,好苗子本就乏善可陈,非要让他们担当重任,最终导致适龄球员身价飙升,无论能力强弱都遭到疯抢,对于上场的要求,很多球队甚至通过“首发一分钟便被换下”的操作来巧妙应对!
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足协将目光转移到“外部因素”上面。只要为我所用,出身,国籍并不重要,2024年2月5日,中国足协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男子高中年龄段U17组、大学年龄段U19组报名工作的通知》,大体内容是,符合年龄要求的外籍球员可以报名参加以上两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联赛,最重要的是不设任何名额限制,对于堪称颠覆性的新政,其功效无疑是把“双刃剑”!
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优胜劣汰,培养球员的狼性!
若论好处,客观来讲。外籍球员加入青少年联赛,有望形成“鲶鱼效应”,为青训环境注入一剂强心针,让国内球员产生危机意识,激发进取心,有竞争才有成长,另外,还可以扩大归化选材的基数,毕竟卡塔尔“阿斯拜耳”计划(阿斯拜耳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帮助卡塔尔在2014年获得U19 亚青赛冠军、后在2019年首夺亚洲杯冠军,2024年亚洲杯冠军),为国足也提供了作为借鉴的成功案例!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
此举弊端也很明显,放开外籍球员限制。不止会极大压缩本土球员上场时间和机会,甚至不排除某些利欲熏心的组织、个人,为了谋求在短时间提高成绩,不惜花重金,大批量招募优秀的外籍球员,例如:2019年上海申花归化钱杰给颇具争议,因为钱杰给已经代表加蓬有过国际大赛出场记录,这一操作的目的无非为俱乐部减少一个外援名额,虽然之后上海申花澄清,钱杰给是恢复国籍而非归化,可是在特定的时段钻了规则的空子是无法回避的,对国足毫无意义,对其他俱乐部来讲,也有失公平。
外籍选材已开始布局,养狼计划逐步开始实行!
稍早之前,知名媒体人董路在直播中就透露,德甲多特蒙德中国足球学院,计划引进200个南美和非洲小孩,在福建接受多特蒙德教练的培训。不禁让人联想到,是否与2023年11月22日足协与德国足球职业联盟达成“逐梦德甲”项目有关。
据了解,按照足协规定,这些外籍孩子除了青超以外,其他比赛都可以参加,表现优异者,将优先考虑归化入籍。
中国足球,在走出去频现“退货潮”前提之下,“请进来”看起来已经是大势所趋,鉴于之前艾克森、洛国富、阿兰、高拉特等归化外援的惨痛教训,这次起始于青少年层面的洋务运动,不知会是什么结局。
只不过按照中国U级别的注册人口来看,国内球员数量劣势就是潜在隐患,据《北青报》文章中数据显示,本届U17国足建队之初选材范围仅有60人,而参加青年联赛球队,大多以业余球员为主,如此情况下,待外籍球员涌入后,国内孩子能否有“立锥之地”犹未可知!改变总比不变要好,切记别再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用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