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走了,94岁,算是高寿之人。有人说他带着未获诺奖的终生遗憾走了,也有人说他是无冕之王,不需要诺奖承认,他自己就是一部传奇。不管如何评价他,这位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读者眼中的东欧作家。用他不多的作品以及反讽戏谑的文学语言,带着读者一起去逃避传统和崇高。与其说昆德拉是一位作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恰好契合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思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昆德拉受到了国内读者的狂热追捧,迅速成为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热血青年的偶像。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未停止过对昆德拉文学世界的探寻。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现代人的困境。
看到一位评论家这样评价昆德拉:无论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生活在别处》,抑或《笑忘录》、《好笑的爱》。 在东欧的语境下,昆德拉描写了制度之下人的生存的异化。他惯常描写的政治事件和两性关系,其实只是解构了宏大叙事之后剩下的稻草,给主人公证明自我存在的机会。而希望之后的虚妄,往往变成了一个玩笑。却也正是这样的无意义,将阅读昆德拉的我们,引向生命和生活的世界。当所有的理念被解构,所有的价值被推翻。所有的庆祝都变得虚妄,一切退回到我们赋予世界以意义之前,这时候生活的本质才得以显现。不要被观念所诱惑,而去过一种经验式的生活。
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昆德拉作品里的一些精彩文字: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不擅长告别”!#v光计划#